首页
关于聚缘堂作品欣赏对外交流联系我们
社会活动 精彩文摘
志存紫砂 鹏翔艺海
来源:聚缘堂  发布时间:2013-08-14 浏览数:返回

——当代著名紫砂壶艺大师史志鹏印象记

  江苏宜兴,古名“阳羡”,地处鱼米之乡的太湖西岸。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因产紫砂壶而名扬四海,被誉为中国陶都。陶都有“五朵金花”,紫砂、均陶、精陶、青瓷、彩陶,皆为中国传统工艺奇葩,为收藏家爱物。清人汪文柏赠同时代的紫砂壶名家陈鸣远《陶器行》诗云:“人间珠玉安足取,岂如阳羡溪头一丸土。”这一丸比珠玉还弥足珍贵之土便是紫砂泥,而用紫砂泥烧制的紫砂壶,历来是爱茶者必备藏品。何也?紫砂壶,“世间茶具称为首”。其质地好,吸水及排气适中,泡茶保味,色、香、味俱佳,越宿三日而不馊;其造型古雅朴拙,集诗词、书画、金石、雕塑、篆刻等艺术之大成。——如此实用与工艺完美结合,难怪大文豪李渔叹曰:“茗注莫妙于砂壶,砂壶之精者,又莫过于阳羡,是人而知之矣。”(李渔《闲情偶记》)

  渊源考略,传承数珍

  推究宜兴紫砂壶源头,民间之说,始于明代正德年间。始创,金沙寺僧、龚春(供春)。 “余从祖拳石公读书南山,携一童子名供春,见土人以泥为缸,即澄其泥以为壶,极古秀可爱,所谓供春壶也。”(明·吴梅鼎《阳羡瓷壶赋·序》) 明·周高起《阳羡茗壶系》对此也有记载,供春为吴氏家僮,陪主人在金沙寺读书时“窃仿老僧心匠”。寺中老僧“久而逸其名”,习惯用陶缸选用细土加以洗练捏坯为壶,放在陶穴烧之,遂得以传世。供春聪明过人,“窃仿”求变,改金沙寺僧单纯用手捏制而采用木板旋泥,配以竹刀见工,所制紫砂器即为供春壶,“栗色暗暗,如古今铁,敦庞周正”。

  科学之说,宜兴紫砂应始于北宋。公元1976年,宜兴鼎属镇羊角山发掘出一条宋代龙窑窑址,出土许多紫砂陶残器。宜兴紫砂壶最早见于文献记载,是北宋文学家欧阳修诗句:“喜共紫瓯吟且酌,羡君潇洒有余清。”北宋诗人梅尧臣也曾作诗赞紫砂壶烹茶“小石冷泉留早味,紫泥新品泛春华”。

  由上考古出土实物及文献记载,宜兴紫砂器源流断代可考。

  纵观宜兴紫砂壶发展史,每一个时期都有杰出的大师出现。首推明代卓越紫砂工艺大师供春,壶型新颖、雅致、质地薄且坚硬,人称“供春之壶,胜如金玉”。明万历年间,董翰、赵梁、时朋、元畅,号称紫砂四大家,董翰以文巧著称,其余三人则以古拙见长。其后,时朋之子时大彬光大壶艺,确立了至今仍为紫砂业沿袭的用泥片和镶接凭空成型的高难度手工体系,成为明万历至清顺治年间紫砂壶艺代表人物。陈鸣远继时大彬之后清初最著名的陶艺家,他创制仿生壶,把自然界树木、瓜果、花草纳入陶艺形制。清乾隆、嘉庆时期,陈曼生、杨彭年为砂壶艺术代表人物,开创文人参与紫砂壶设计、制作之先河。到咸丰、光绪末期,名匠有黄玉麟、邵大享,黄作品纯朴清雅,邵则以浑朴取胜,创造了鱼化龙壶。发展到现代,宜兴紫砂便达到鼎盛时期,从泥料质地到工艺流程,从紫砂科研到流派创新都有新的发展,造就了一批制壶名家,其中朱可心、任淦庭、裴石民、吴云根、王寅春、顾景舟、蒋蓉七大家最为著名。朱可心,以紫砂花塑器创一代风骨,被誉为一代宗师;而顾景舟,制壶线条流畅温顺,气势浑厚磅礴,勘称“壶艺泰斗”。传承到当代,宜兴紫砂壶艺家辈出,有着“江南壶王”美誉的史志鹏,与李昌鸿、徐秀棠、潘春芳、李碧芳、曹婉芬、倪顺生等名家,成为宜兴紫砂工艺厂史上由朱可心、顾景舟亲手培养的“第一批有文化的紫砂艺人”。

  志鹏壶艺,可心风骨

  史志鹏,号展翅,江苏宜兴人,1937年10月生,中国当代著名紫砂壶艺大师,紫砂花塑器代表传承人之一,被国家轻工总会评为二十世纪紫砂杰出陶艺家,人称“江南壶王”。现为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会员,中国书画名家协会会员,江苏省陶艺专委会委员,《江苏省志·陶瓷志》专栏编辑,中国民间工艺品收藏协会紫砂高级鉴定师,宜兴市阳羡紫砂茶文化研究会会长,国家高级工艺美术师。

  笔者爱茶,自然爱“世间茶具称为首”的紫砂壶。庚寅正月尾,受《华文百花》杂志社委托,笔者亲历陶都宜兴,看望自2004年至2009年连续六年荣获上海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精品博览会金奖(2003年获银奖)的当代紫砂壶艺名家、高级工艺美术师、本刊副总编辑范惠先生,有幸认识他的恩师、中国当代著名的紫砂壶艺大师史志鹏先生。

  初识先生,近距离接触,笔者被先生儒雅、博学、极具亲和力的大师风范触动灵魂深处,产生由衷的敬意,遂代表杂志社郑重邀请先生访问池州,先生欣然应允。两个月虔诚的等待。在上海世博壶展结束后,先生在爱徒范惠、郭强(皆为先生一手培养的紫砂名家、高级工艺美术师)陪同下果然亲临池州访问,受到当地领导热烈欢迎。

  为勉励我辈弘扬华人文化、推广传统工艺,先生向《华文百花》杂志社郑重赠送一款仿制他恩师、一代宗师朱可心的作品《大报春壶》,并手书钦有大小八枚印章的书法收藏证书,书曰“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吾师朱可心先生于一九五三年参加中央文化部召开的全国民间艺人代表大会时,受到朱德总司令的亲切接见,兴高采烈回到故地而设计、创作的极品。寓意象征祖国繁荣昌盛,处处是春天,表达了一颗对党、对人民热爱的赤子之心。作品给人以独特的美的享受。吾跟随师父数载,对吾教诲颇多,得益真传,故常仿制先师作品,为世留一点劣作,足矣!”

  这把《大报春壶》,集中体现了志鹏壶艺精髓,传承了一代宗师朱可心的壶艺风骨。

  《大报春壶》选用十余年陈腐期的底槽清泥烧制,通体紫古。壶体为“心”形,寓“一颗傲骨丹心,甘为报春使者”。整个造型先立后张,运用雕捏手法,以苍劲挺拔的梅干分别为嘴、把、钮,自然流畅,弯曲有致,刚柔并济。嘴流梅干苍劲奇古,力图表达傲雪寒梅生长的自然形态;把手梅干精壮,干练遒劲,极富生命张力,彰显冰肌铁骨之势;盖钮的一段梅干最是生动,在设计上最大程度表达了梅花不屈不挠坚强的精神品质。嘴流、盖钮自然天成的嫩枝,疏影横斜,或迎寒绽放或含苞点缀,以简练手法表达老梅新枝报春的主题。何其生动传神,仿佛暗香浮动,新春的气息自寒冬深处扑面而来。壶底择句“室雅何须大,梅香不在多。”篆体“志鹏壶塑”款印,刻有“志鹏书于古阳羡”。

  从先生那里了解到,先生制壶,皆为全手工完成。一如这款《大报春壶》,根据造型,选取自然界梅、竹、瓜、果等为形态,展示灵动有致的神韵及质朴自然的美。每款作品壶底印章周边刻上几句唐诗或宋词之类,彰显风雅。这就是志鹏壶艺特点,尽显可心风骨遗韵。

  志存紫砂,鹏翔艺海

  一个艺术家总有一个非凡的求艺历程。

  受陶都紫砂文化的影响,先生自幼便立志献身于发展紫砂传统工艺事业。1955年10月,先生于宜兴县宜城一中毕业,以优异的成绩考进宜兴紫砂工艺厂,投朱可心门下求艺,成为新中国诞生以来紫砂历史上由朱可心亲手培养的第一批有文化的紫砂学员。

  朱可心,原名朱凯长,为当时最为著名的花货工艺美术大师,被誉为“一代宗师”、“一代紫砂泰斗”。问及其先师艺名“可心”寓意,先生答曰“虚心者,可师也”,“山中一杯水,可清天地心”。

  大凡名师,治艺严谨。朱可心对先生寄予传承厚望,不仅教先生最基本的捶泥、打泥片、镶身筒、接嘴把等初步工艺知识,还手把手教先生制作各种材质的做壶工具,如竹的、木的、铁的、牛角的,不一而足,让先生领悟到传统工艺的要义在于“全手工”。师徒如父子,先生为首徒,聪颖勤快,深受朱可心喜爱。每有闲暇,朱可心还谈一些与紫砂壶有关的掌故、传说,让先生开阔眼界,启发悟性。加上先生文化基础好,书画功底扎实,人又聪慧好学、悟性奇高,很快就掌握了一整套制壶过硬的基本功和制作工具的技术,成为学员中的佼佼者。

  1958年6月,由于先生成绩突出,被安排提前出师,留在紫砂工艺厂,成为最年轻的技术辅导员。这一年,先生调到“宜兴紫砂中学”任教,为厂培养艺术人才。当时经他培养的学生顾绍培、周桂珍、潘持平、张红华、何道洪等,都成为当今紫砂陶艺界的大师和台柱。艺海无涯,精益求精。1961年,先生前往南京艺术学院深造,受到时任南京艺术学院院长陈之佛大师赏识并亲自执教,后又往中央工艺美术学院进修,得到高庄教授亲手栽培,使得先生紫砂壶艺在实践与理论结合上日臻精进。当时的紫砂名家顾景舟也非常喜欢这位后进,给予面提亲授。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这位被同道称为陶艺界“志存九万里的大鹏”,展翅求索于紫砂艺海,前后从事紫砂创作和教育研究已逾五十余载,在紫砂花塑器上颇多建树,以浓烈的文化气息形成了儒雅的个性化志鹏壶艺风格,成为紫砂花塑器门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早在1959年9月,第一届全国陶瓷艺术展览会在北京举行,全国仅有355件陶艺作品入选,江苏入选的仅有17件,其中就有先生的紫砂壶作品;1961年,先生一款《圆竹节壶》被镇江博物馆收藏;1978年,先生创作的《松鼠葡萄提梁壶》被当时的南京博物院梁白泉院长看中并被该院收藏;1988年,先生多件紫砂作品送至台北石涛园展览,受到台湾收藏家热烈关注,纷纷购藏,被誉为台湾收藏界的一件盛事;1991年创作的《鹏亨石瓢》《梅桩》茶具被香港茶具文物馆收藏;1999年国庆50周年庆典之际,先生应北京天安门城楼管理处的邀请,成功设计、制作了一把以国庆为题材的《中华人民共和国50周年纪念壶》,开创了紫砂纪念壶题材的历史先河,这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紫砂经典作品被中国革命博物馆(现国家博物馆)永久性收藏;2001年10月,先生《岁寒三友壶》在杭州第二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作品暨工艺美术精品博览会上荣获金奖。

  先生独特的壶艺,赢得海内外收藏家青睐,纷纷慕名上门求购。传为美谈的,当推台湾收藏家邱惠君,在《壶中天地》杂志上看到先生《春华秋实壶》,经过一个多月多方打听,找上门来重金求购,叹曰“吾藏壶无数,有此一物足矣”。无独有偶,台湾收藏家郑永君在《天地方圆》见到先生《高风亮节壶》,也专程从台湾赶到宜兴登门索壶,一时传为佳话。非独收藏家热衷购藏先生作品,那些诸于“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香港茶具文物馆”等著名文化机构也加入热藏行列。

  在取得骄人的业绩面前,先生没有放弃对紫砂创作理论的研究,其撰写的《探究紫砂花塑器风格》《浅谈紫砂壶艺,弘扬民间工艺》《艺贵创新》《古典和现代对接》《生活与艺术融合》《论壶外功夫》等专业论文,先后发表在国内外专业期刊,在陶艺界产生深远的影响。

  如今,这位一生钟情紫砂的老艺人,仍以旺盛的斗志和健康的体魄,凭着一颗对陶瓷艺术的挚爱之心,活跃在紫砂传统工艺的舞台。为了弘扬紫砂花塑器传统文化,他先后应邀前往北京、上海、天津、广东、福建和东三省,以及日本、韩国等地举行壶艺制作表演、收藏等专题演讲;为让传统全手工制壶技艺后继有人,他悉心培养出史铭、郭强、范惠等在紫砂界颇为活跃的陶艺名家,也有郭阳明、范立平、汪立斌等一批后起之秀,发扬光大“志鹏壶艺,可心风骨”。

  志存紫砂,鹏翔艺海。正如先生书云:“紫砂名陶,始于北宋,盛于明清。素以得天独厚的泥料资源制作、精湛的技艺,丰富多彩的造型,古雅浑朴的色泽著称且集造型装饰、书画、金石、镌刻诸艺术于一体,具有卓越的艺术水平,古往今来尤以紫砂艺壶为文人首选,则追求自家陶冶的一种雅趣,用以沏茶、品茗不失原味,色香味皆蕴,给人们以清新洒脱而别具风韵的美感,在祖国陶瓷分类中独树一帜,驰名海内外。”

  先生在无涯的紫砂艺海执著的求索中,树一代大师风范,堪为我辈楷模。

下一篇:紫砂史话
分享到: 更多